
關於 赤 腳仁心
「赤腳仁心」於2013年由一班來自不同專業範疇的志願人士所組成,通過籌募善款及舉辦慈善活動,鼓勵本港青少年及各界專業人士關注社區基層醫療情況,並前往貧困農村,協助優化當地農村醫療衛生的環境、設施和服務,讓農村病患者得到較為完善的醫療保障,從而提升村民的健康質素去經營事業,共建健康家園。
中國內地村醫現況
現時,全中國有 6.5 億的人口還在農村生活,由於中國地大物博,農村與農村之間,農村 與城市之間有一定距離,加上在農村生活的成年人大多選擇到城市工作,做成大量“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的問題。
由於這些留守人口通常是身體抵抗力較差的兒童及長者,加上農村的防疫意識、衛生環境普遍比城市差,因此內地“看病難”的問題在農村尤其突出,亦確立了農村醫生(村醫)在農村重要的角色及功能。
據統計,中國約有 102 萬名農村醫生,幾乎每條行政村設一個衛生站。然而,根據項目義工的實地考察,衛生站的衛生條件強差人意,設施落後,建築日久失修,嚴重影響診治服務的有效提供及農村人口的生命健康。
農村醫生早於 1965 年出現,當時被普遍稱為「赤腳醫生」,由於他們僅從國家領取少量補貼,因此必須以房子作為診療所,半農半醫,光著腳丫耕地種田賺取生計。隨著改革開放,農村“包產到戶”制度成功改善廣大農民的生計,衛生站亦隨大趨勢採取由村醫承包、自負盈虧的經營模式,從此政府對衛生站的投入僅局限於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補貼。當一般以務農及出城打工為生的人員每月有超過一千元及達二千元人民幣的收入,農村醫生每月收入僅為八百元人
民幣。
雖然內地政府近四年來對醫療衛生的累計投入達 22,427 億人民幣,用以改善醫院的衛生環境及診療設施,然而資助卻把廣大的衛生站排除在外,村醫靠微薄的收入維持生計尚且杯水車薪,更遑論改善衛生站的作業條件......
隨著農村人口的知識及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對村醫專業的要求亦更為嚴格,雖然地方政府每年均提供免費的醫療知識課程要求村醫參加,然而他們的診斷儀器及治療手段仍因為缺乏資源而停留在最原始的「老三件」——聽診器、血壓計及溫度計,及成藥、打針和吊點滴此三度板斧,導致他們在提供服務時眼高手低,亦加劇了醫患之間的矛盾。
我們為什麼選村醫?
雖然村醫被譽為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的網底,但顯然政府給予他們的支援無法與他們的角色及功能相適應。
本會旨在優化衛生站的作業環境,更新診斷及治療設備。村醫用他們的居所,以前舖後居的方式經營衛生站,由於建築物年代久遠,村醫收入未能支付修葺費用,造成日久失修的情況。另一方面,衛生站興建時只考慮住屋需要,而不是以醫療場所作為藍本,因此所謂的醫療設置,都是後來添置,胡亂拼湊。如用來放置針筒、點滴瓶、沾上病人體液的布料等醫療廢物,原來只是一個普通的紙箱。站內唯一的消毒工具,僅為一條約一米長的紫外光光管。所謂的醫療床,其實只是一般的木板床,上面鋪上一塊破布(條件較差的,只有幾張木椅子)。
由於中央政府對衛生站的財政支援有限,村一級政府亦未必有能力為更新設施買單,因此計劃首次以民間組織作為平臺,將地方政府醫療部門及商業機構連繫起來, 發掘及嘗試創新的合作方法,以優化衛生站的作業環境,更新診斷及治療設備,提升農村醫生的技術水準,從而有效發揮農村醫療在中國醫療衛生工作的戰略地位及保障農村人口的健康體魄。

